2018冬奥会在哪个城市?
2015年7月31日,刚刚从美国阿拉斯加回归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北京机场被记者围了个水泄不通,当记者问队员王濛“北京是否申办了冬奥会”时,王濛很自信地回答:“肯定是!” 2015年7月31日下午6点,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投票决定,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北京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也打破了奥林匹克百年历史中一项长期存在的禁忌——从未在同一个城市两次举办冬奥会和夏奥会。
对于我国体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市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建设也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筹办这次赛事,北京的准备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仅赛前4年,北京市财政就投入50亿元用于基础建设和筹办工作。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30亿元,主要用于场馆、交通、环境等25项工程。
为完善首都交通运输体系,保障冬奥会交通顺利运行,首都规划建设了京礼高速公路,这条全长110.39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北京唯一一条连接城区与张家口崇礼区的高速。此外还新建改造了延庆赛区周边道路及桥梁和崇礼赛区的连接线。 根据规划,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把乘客运送到赛区附近,然后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抵达赛场。除了公路建设,北京还在讨论修建铁路和城际轨道,以方便游客出行。
比赛场地建设更是费尽周章。 首先是选址问题,最后确定了崇礼区为冰上项目承办地,首钢园区改造成为雪上项目主办地。然而,因为山地条件限制,原本计划建设的5个雪场只能建3个,并且要依山就势修建。
为了打造完美的竞赛环境,建造团队不仅反复勘测地形,还多次到北欧实地学习经验。最后,经过精心布局,修建了赛道、制冰系统、除冰系统;配备了通风装置,解决风速的问题。 为了让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发挥最大水平,建造团队还考虑到温度、气压等因素对成绩的影响,特意打造了符合标准的需求。比如,为了减轻气温对成绩的影响,比赛场馆顶部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用于调节场馆内温度。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风大温差大,自2016年起,冬奥组委先后赴内蒙古多伦、四川夹金山等地开展山地训练,以便适应高原环境。 在科技层面,北京冬奥会也将实现史上首次全部场馆绿色电力供应,大量使用新能源。例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首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水系统,既实现了低碳环保,又解决了空调制冷供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