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ba没有自由球员?
贲征最佳答案
CBA有“合同期满”的规则,但没有“自由球员”的概念。 球员跟CBA球队签的是“劳动合同”而不是“聘用合同”;合同期满后,球员和联盟之间并不存在“聘用”关系(注1)。所以不存在所谓“自由球员”的说法。 如果运动员合同到期,而俱乐部又不提出续约要求的话,该球员便成为“无状态”的球员,其它俱乐部就可以“自由”引进该球员。当然这种“自由”是有代价的——付给对方俱乐部的转让费应该不会低于该球员合同期内工资总额(税后)的60% 如果球员合同到期,而俱乐部以“低于当时合同金额”的“低薪”续签,则视为“球员服从分配”,即该球员继续履行完老合同。
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情况是:如某球员与CBA公司签约时,年龄不满24周岁且学历在大学以上(含本科),那么无论该球员转会还是续约,其工资都受“6+3”条款的限制(注2)。 “6+3”是指新合同的工资总额不超过合同前一年度工资总额的6倍,连续合同期不超过3年。比如张三去年签了500万的合同,今年合同到期,而他的年龄不到24岁且大学以上学历,那么下个赛季他最多能拿2000万,之后两年每年只能多拿200万。 这种“限薪令”主要是限制那些刚出道就迅速成长为CBA顶尖球星的高潜力年轻球员的续约工资,对于转会期的交易特别有用。
举例来说,广东队在朱芳雨退役之时,为了留住他不得不提高了原有合同的薪资额度,结果这一笔交易反而成了“亏损”——因为按规定,后面几年只要他打比赛,不管是不是主力,广东队都得给他支付高昂的劳务费用。 另外,现在CBA球队都是“集体谈判”,大方向上不可能允许出现某个球员顶薪高得离谱、导致其他球员心理失衡的情况。毕竟球坛风云变幻,谁也不敢保证谁是最后的赢家。
由于体制原因,CBA的国内球员分为两种:合同球员(自由人和青年队直升一线队的),以及体制内球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编制球员。中国男篮实行的是“两级管理、三级训练、四级比赛”的体制,所谓两级管理,是指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省市体育局两级管理,所谓体制内球员,其实就是属于省市体育局这个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三线国青和四线国少的成员其实是介乎于体制内外之间的球员,他们仍然保有体制内的属性。
那么,所谓有编制又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张三进入河北青年队,河北青年队在全运会上表现出色,张三成功入选河北男篮一队,拥有河北男篮的编制,随后河北男篮将张三租借至NBL河北翔蓝,同时张三仍然保有河北男篮的编制(这个例子就解释了为什么河北翔蓝全队球员实力羸弱,因为河北好球员都待在河北男篮,河北翔蓝只有通过租借河北男篮球员,或者从河北青年队选拔球员来补充阵容)。又比如,张三加入河北青年队,河北青年队因成绩下滑被河北男篮解散,随后河北男篮将张三上调至一队,但编制尚未报备篮协,张三就成了我们所称的没有编制的自由球员。(至于为什么河北青年成绩下滑被解散,涉及到各省市体育局对待三线队、四线队的财政支持和相关人事调动原因,这里不进行讨论。)
所以,国内的“自由球员”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原效力球队合同到期,球员恢复自由身,可以进行“自由转会”到其他球队的意思。CBA的休赛季,所有合同到期球员(一般以一年为主,但也有长合同)都需要重新和俱乐部签订合同,而如果该球员合同到期仍未能和原俱乐部完成续约,该球员进入“预注册”(即保护期,但其他俱乐部也可以用顶薪进行保护),只有俱乐部对未能续约的球员进行“预注册”公示,且该球员并未受到顶薪保护,其他俱乐部未在公示规定时间内申报该球员的,才能自由转会至他队(一般是球员个人意愿所在球队),但这个条款目前仍未使用过,所以一般合同到期球员,都难逃降薪续约的厄运,但考虑到CBA现有的球员合同价值,实际上合同到期后降薪和继续履行原合同几乎没有区别,所以大部分球员都能和俱乐部顺利完成续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