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赛马怎么样?
个人认为,发展国内马术运动最大的障碍在于普通大众对这一运动的认知度太低。在中国,马术还是一项相当“高贵”的运动,参与的马迷大多家境优渥、素质较高且对马术这项运动的理解非常充分。因此他们能够给予国内马术运动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较为健康的环境。 但中国的马术比赛与国外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参赛的骑手大部分是军体出身,竞技水平极高,但马术知识丰富与否就不太能令人恭维了....很多骑士甚至都没有自己驯养的爱马。 国内目前举办的马术比赛分为两种形式:场地障碍和马术三项,前者属于奥运会项目,后者属于非奥运项目。场地障碍赛要求参赛者为骑马者穿护甲、马戴脚环,同时为了安全起见将高度降低至135cm;而三项赛则允许参赛者在比赛中不使用马刺、不牵拉缰绳,把马的个体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降低了比赛的风险性,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对观赏性却有了很大提升。
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马术比赛项目中,中国选手李振威获得三项赛决赛冠军,实现了中国马术项目在亚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这场赛事也让马术项目正式进入中国大众视野。 随后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中国选手李振威、张兴嘉分别代表国家队和青年队参加三项赛,这是我国首次派代表队参加该项赛事。
但在奥运会前举行的测试赛中出现了意外:两匹马先后摔倒,导致两位中国骑士不同程度受伤。 奥运会正赛上,李振威在最后一场个人赛因对手失误获得机会,以总积分第二的成绩完赛,创造了中国马术在奥运史上的新纪录! 张兴嘉在团体赛中帮助中国队取得第六名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马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不断打破着原有的局面:马术联赛、俱乐部联赛、青少年冠军杯等赛事的举办、全国骑手的排名榜、各地培训学院的落成等,都为马术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骑手和优质马匹涌现在我们眼前,中国马术的未来一定可期!
中国有悠久的养马历史和深厚的马术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赛马就是极为普遍的军事体育活动。在周穆王的支持下,中国最早诞生了以驯马、赛马、调马为乐的“伯乐(伯乐本是人名)之乡”——山西新绛(原为新绛县,2012年撤县设市),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驯龙御马”的古老传说。
早在1955年8月,我国就曾在北京举办过第一次全国性马术比赛。上世纪70年代,各地的军区开始承办一些小型马术活动。80年代,全国各类马术比赛也逐渐开始增多。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马术运动的推广、经营开始成为中国体育的“朝阳产业”。
2008年,马术成为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也让马术运动在中国迅速升温。中国马术队成功获得了团体和3名骑手的3枚马术盛装舞步奥运会入场券,并代表中国出征北京奥运会。中国骑手在奥运会上的不俗表现,也让国内马术和马业界备受鼓舞:“中国马术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北京奥运过后,国内开始涌现出一批以纯种马运动为特点的马术俱乐部,一些原本从事越野赛事和障碍赛马的俱乐部也开始在盛装舞步及场地障碍方面加大投资以引进优秀马匹和教练员。“中国马术职业化发展”、“职业骑手培训”和“世界顶级赛事引进”等诸多战略计划也被一些著名俱乐部提上议事日程。
自北京奥运后至2012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竞技马术运动起步以来,发展进程最为迅速的阶段,各运动项目的注册运动员及参赛马匹的数量增长速度惊人。到2013年,共有17个省区市成立了专业马术队,全国马术运动员注册人员近900人,参赛马匹近400匹,而在10年前,全国范围内的专业选手和马匹加起来不超过30人/匹。2012年,中国马术协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制定了《中国马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推动中国马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