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缺什么?

武一腾武一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个人认为,我国拳击项目出现人才断层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中国拳击项目在80年代至2005年间确实出过一些成绩,但当时培养选手的方法实在称不上科学和系统的。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优秀拳手都是练散打转过来的。

像后来被称为“国宝”的著名拳手陶菲克、李梅香、张小平,还有霍利菲尔德的弟子、世乒赛男单冠军王皓,这些人在开始练习拳击时都打下了扎实的散打基础。 但当时国内对拳击训练方法和理念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各队伍的训练方法大都非常粗放。在运动员选材上也很随意,很多实力不错的运动员因为其他项目成绩的拖累而没能得到很好培养。

以著名的散打高手陶菲克为例,他在26岁时(2003年)才转到拳击队,之前一直在海南体工大队担任散打主教练,也参加过两届奥运会(1992年和1996年)。但除了2001年在亚锦赛上获得银牌之外,他的拳击生涯并没取得太出色的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宣布退役。 再往后一直到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始了对拳击项目的重视,从各省抽调了一批实力不错的拳手组成国家队全力备战北京奥运。 这批拳手接受了非常科学的培训和指导,最终在2005年的世兵赛中获得了团体铜牌,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上获得了亚军,2007年在伦敦举行的世锦赛上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而这块奖牌也是当时中国拳击在世锦赛上的最佳战绩。

这批队员里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我国优秀拳手的代表,比如李青洋、李君腾、周浩,还包括前文提到的国家队教练于明。 而从2005年至2012年期间,由于没有举办奥运会和世锦赛,国内的拳击运动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

直到2012年,我国的拳击运动才开始继续发展和进步。

皇甫梓宇皇甫梓宇优质答主

中国拳击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基本沿用举国体制,拳击运动员在管理体制内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体育部门的保护,从他们被选进拳击专业队,到他们退役,个人的一切都在体制内解决,这样的体制一方面让拳手没有后顾之忧,能够集中全部精力备战大赛,但另一方面,拳击在体制内发展,又缺乏社会和市场活力,使得拳击运动在普及和技术革新以及人才成长上受限于条条框框。

拳击运动的发展与人才成长,除了需要国家体育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同样需要拳击人身体力行去推广拳击,培养拳击人才,更需要有拳击人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拳击新人,中国拳击缺少更多像张传良教练这样的好教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