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缅甸谁赢了?
中缅之战的结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是中国小胜。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次军事行动,中国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捍卫国土完整、捍卫领土主权不容任何人侵犯的坚定决心;二是在边境线上为老百姓讨回了公道,打击了缅北军政府嚣张的气焰,为自己边境居民今后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中国在此次行动中损失了一架军用直升机与数枚地空导弹(具体数字不详),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的必要付出,是可接受的代价。
相比之下,缅北军队的损失就要惨重许多,据称有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丧生,还有数十人被俘。对于长期内斗不止的缅北军阀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当然,中国的胜利也是有限的,毕竟对方是主权国家,双方又远离本土,因此无法彻底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成了打击恐怖分子的任务后,中国必须从原路撤出,不可能长期驻扎,毕竟国际社会不会允许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无端侵略他国国土。而缅甸方面,除了遭受一定兵力损失外,根本没有任何损失能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部门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中缅之战实际上还是一场平局。只不过在中国人民心中,这场平局显然是中华上国击败了蛮夷小国。而这或许就是战争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让弱者感受到强大,让骄傲者变得更加骄傲。
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发生了极为惨烈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后是以日本失败告终。那么大家知道在日本投降前缅甸战役中,中国军队和缅甸的胜负情况吗?我们又是在怎样的压力及环境下取得最后胜利的呢?
中缅边境线绵延 1800 多公里,这条国境线是亚洲大陆的中心,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交汇地带,它北、西、南三面与印支半岛紧紧相连,是东南亚的心脏。从印度经缅甸入云南的航线又是连接世界反法西斯东西两大战场的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日本在侵占大半个中国之后,为进一步掠夺西南地区的战略资源,并切断中国同英美的陆路交通,于 1942 年元旦,从越南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将大本营设在泰国境内,同时在仰光、腊戍等地部署陆军 55 万余人,以第 15 军团团属的 35 万兵力分三路向缅甸进犯。与此同时,日军海军中太平洋舰队配合陆军行动,进攻马来半岛。
在日军进攻的强大攻势下,英缅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多次向中国求援。中国方面多次与英军磋商共同抗日的军事计划,都被英国人以各种借口拒绝,中国军队只好单方面行动。1942年2月,以远征军司令卫立煌赴缅甸,次日到达腊戍。1942 年 3 月,中国派出机械化装备的 10 万远征军入缅。在随后的战斗中,中英军队虽然并肩打击日军,但并没有形成整体配合,指挥协调不统一,加上英军的怯敌,使中方完全处于孤军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在远征军入缅时,史迪威将军随同入缅,并对中缅守军的装备、素质及作战条件非常之不满意。他一心想树立美国武装的缅甸远征军的声威,于是就自任缅西总指挥,企图独立指挥中国第一、第五、第 66 这 3 集团军进行进攻作战。史迪威对缅甸守军的实力和日军的实力估计过低,认为完全可以凭机械化装备的军队在丛林地带打击日军。但他对日军由中越联防部队及泰国部队配合,实施的"双管齐下”的钳形攻势估计不足,对缅甸战场的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对中缅军队协同问题缺乏有效的安排,结果使他的指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当时英军在泰国曼谷遭到日军猛烈攻击,日军的 40 多艘军舰也全部封锁了曼谷河。在日军凌厉攻势打击下,英军主力在曼谷无法立足,被迫向仰光撤退。在泰国方向的 5 万日军顺利占领曼谷。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英军再次败北,仰光失守。史迪威将军和卫立煌司令长官鉴于曼德勒附近地域广阔,难以固守,决定向密支那转进。此时,英军在曼德勒以西溃不成军,向印度境内撤退。中英军队共失去15万之众。
在此情况下,缅甸战场兵力对比发生了急剧变化,日军在该地区拥有32个师团,约55万人,英军仅存1。5万人。中国驻缅甸部队由杜聿明将军、邓恩铭将军指挥 1 个总司令部、 6 个军部和 20 个师约 4 万人。
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同古地区,同日军展开历时 20 余天的激战。在此次战役中,戴安澜将军指挥的第二OO 师在同古抗击日军18天,以1100多人的伤亡杀伤敌人3000余人,使日军遭受了自进攻马来亚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4月22日,戴安澜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经10天治疗无效,血洒缅甸。战局急剧变化,日军第33师团约1。3万人于5月初全部占领密支那、腊戌,切断了远征军回国的通道,5月6 日又攻占了棠吉,远征军腹背受敌。中国远征军在 800 里无人知晓的瘴疠之地,冲破日军重重追击分割,终于走出茫茫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