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谦虚吗?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在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成立! 现实中更多的是“骄兵必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让是一种修养”“谦卑有礼能让你得到更多尊重”…… 如果把“谦逊礼让”的人比做一支球队的话,他们的球风里真的应该有“谦虚”的成分吗?
一支强大有实力的队伍,在比赛中真的需要“谦虚”来获得对手的“尊重”吗? 马赛曲里唱的不就是“前进!可敬的战士们,你们的旗帜是光明”嘛……
一个真正强大自信的群体,他们不需要通过“谦虚”这种自卑的心理手段去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因为他们本身已经足够让人“尊重”了!别人不“轻视”你反而觉得不可思议呢! 为什么要让“谦虚”这种卑微的情态一直存在呢?!
我总觉得是因为我们民族曾经太弱小了,所以不得不以“自嘲”、“自省”的方式寻求心理自我平衡——就像一只狗摇着尾巴走过来和你交朋友一样;而不是一只狮子走来高傲地宣告:“我是百兽之王!你们都得听我的……” 所以说起来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反而是最不容易“骄傲自大”的一代——“谦虚”这类自卑的情结正在逐渐被剥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自信!我们不应该再让“谦虚”变成束缚我们的脚镣!
中国文化是谦虚的文化,虽然有种种弊端,但谦虚这个价值取向本身还是正确的,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压制了人的那种极端自私的、极端自大的、极端傲慢的、不可一世的心理,把它压制住,不流露于外在,也不付诸于行动,使人那种过于张狂的心被遏制、被中和了。这样整个社会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所以“谦让”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随便否定,它是对人性的缺陷的一种校正和制约。
但是中国文化在肯定人的德行时总是带有很浓的自我贬低色彩。如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德高望重,德高望重,难道是德不高就不望重吗?一个人有了一些德行,人们在肯定他的德行时,总是把他压低,要显得很渺小,如德高望重。再如,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才能,人们在肯定他有才能时总是要跟不才、粗才、浅尝,要加个副词,德高望重、略有薄技、略有薄才、方家见笑,连称“家”都要加上一“方”,说明那不关我的事。甚至一个人做了一点事,我们还不能居功,要“承蒙各界鼎力襄助”、“深感惶恐”、“愧不敢当”、“惶恐莫名”,甚至“惶恐惭怍,愧不能安”。这种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痼疾。“不敢当”三个字,“当”是“担当”、“克当”、“能当”的意思,就是我不能当,不敢承担。这是中国人的特点,外国人很少有。我们的中国书法“不敢当”、“惶恐”很多;还有“愧”,愧疚的愧,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字,表示内疚、觉得没有达到别人的要求,没有达到社会的标准。因此从中国文化中我们不能提倡自信。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另外一个极端,把谦虚思想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