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为什么弃权?
这事换我是马主任,我也放弃。 不是我们不够义气,实在是对手太狠。
一场比赛,被对手打崩了三回。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这比直接打死他还难受。 因为直接打死了,你就算一拳一脚也是拼出来的,说明你是这个级别中的佼佼者,没啥好说。 可现在这种情形是,对方把你像捏软柿子一样按地上摩擦,这种打击是最伤害球员自信的。
就像是你平时跟一个同学打球,大家水平就那样,你输他一回合,大家都觉得正常,下把赢了就好了。可是一场比赛突然有人连续让你三分球绝杀,一次不来直接扣你个20分,这种打击才是致命的。本来大家实力差距没那么大,可是就因为这一次意外,你的信心全没了。
整个团队都是如此。 中国队这次去日本其实带的替补队员已经很少了,因为主力队员都在伤病恢复期。结果刚到日本就遇到伊藤美诚,然后伊藤美诚连赢陈幸同、孙颖莎两盘,中国组合王楚钦/孙颖莎一盘没赢。 这对于一支球队的自信心是毁灭性的打击。
后面再遇日韩选手,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万一输多赢少,这支队伍就真完蛋了。 所以马主任当机立断,及时止损,保存实力,争取日后能拿冠军,这不比争一口气更重要吗! 我相信要是梁子闳还在,他肯定也会这么选择。 有时候,妥协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胜利。
从1952年我国第一次派选手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起,直到50年代末,我国的优秀选手们就不断取得过好成绩,我国的教练员,在总结我国乒乓球选手的成功经验和国外选手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种专门对付削球打法的战术,即用发球急长球和抢攻。由于这种战术的使用,国外不少削球运动员都屡遭失败,如匈牙利的盖拉尔底、巴拉兹,日本的三上哲郎,美国的迈阿姆等。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运动员认识到,要战胜中国的攻球手,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一些攻球手过去在对付我们的优秀攻球手时常输球,从60年代初,他们也学用了对付削球手的方法来对付我国优秀攻球手。这样,我方采用这种得心应手的战术便出现了困难,如使用就得冒风险,不使用就得变保守。这时,我国一些优秀攻球手的打法,在国外就有了一个外号叫“长球、抢攻、拼命、蛮干”。国外媒体和一些运动员就称使用这种方法的运动员为“中国式打法”。
从60年代初起,在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里,一些攻球手仿照中国的“发球急长和抢攻”的方法,创造出了“发球抢攻”的新战术。日本队从1963年开始广泛地采用了这种新战术,经过一段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于是在国外就出现了“抢攻”热潮。“发球抢攻”新战术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球类运动规律和技术水平,对旧的攻、削球打法技术,提出挑战,推动了乒乓球战术的发展。
从60年代中期起,日本、匈牙利,欧洲一些国家的许多攻球手,都采用“发球抢攻”这种战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比赛实践,这种战术日臻成熟和完善。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我选手在与国外尤其是日本的选手对抗中,常常是“三二开”、“二八开”,甚至出现“大翻盘”、“被窝大翻身”……(即在遥遥落后的不利情况下,最后反败为胜)的逆差局面。60年代末期,日本和欧洲等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艺不但超过了我国,而且在1969年5月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日本运动员包揽了全部5个项目的冠军。由此可见“中国式打法”在国外得到了发展和“升级”后,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和荣誉。
在此期间,我国正在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我国的乒乓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了适应新的对抗技术和继续把我国的乒乓球打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从1966到1968年,经过紧张和充分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运动员50年代末以来在与日本和欧洲各国队员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失败的教训,深入分析了这种“外来对抗挑战”,在一些地区进行了研究试验。根据这些成果和经验,在1969年初,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创造和研制成功了新的“中国式打法”――“转攻”、“转长抽”。新“中国式打法”研制成功后,我国运动员经过了1969年全年的艰苦和严格的强化训练,在1970年就投入了紧张的备战第26届世乒锦标赛的战斗中。
1971年3月28日至4月10曰,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们带着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带着祖国人民的深厚期望,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任,以坚强的战斗风格,同国外强手战斗拼搏,发扬了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无畏气概,在新的“中国式打法”取得成功和达到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打破了日本队在上届世乒锦标赛中获得五连冠的记录,为中国男、女运动员首次夺得两个团体世界冠军。在单项中,我国运动员荣获了4项冠军,3项亚军和3项第三名,在所有项目中,都有我国选手进入前三名。在这届世界锦标赛中,我国运动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球要打好,歌要唱响,友要交广”的风格,尤其是从这届世乒赛开始,改变了我国运动员过去的“单打独斗”、“沉默寡言”的传统旧习,运动员们不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同国外的许多选手结了挚友,表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朝气和热情,给日本和世界各国运动员及当地人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因而传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