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马拉多纳?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 足球运动员打乒乓是不是容易些呢?那肯定是,不然为什么会有无数足球爱好者在健身房或者小区广场摆上两张桌子就可以开启“人生巅峰”的模式呢(毕竟有球搭子就能玩啊)。 但是如果说打乒乓球对踢足球有帮助么?那是绝对有的。 两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力量和身体素质作为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如果打算走专业路线的话,建议足球和乒乓球一起练。
当然如果是业余爱好者想提高水平的话,个人建议专攻一项即可。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除非你打算把生活全部交给这两项运动,否则肯定要有所取舍。 选乒乓球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国球的魅力。作为国球的运动爱好者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而且打乒乓球所花费的费用也相对较低,一副球拍几块甚至十几块的也有,而一场足球比赛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场地费、教练费、队费……加起来也是不少开支了。而且足球的训练强度和运动负荷也要远远大于乒乓球。
另外说一点个人看法,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体制是有很大问题的,这种过度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运动员自身发展的做法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难道不是应该让每一位运动员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吗?现在却不得不为了一时的成绩而牺牲运动员的长期发展甚至于他们的终身幸福,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奥运会百米赛跑如果有服药嫌疑而被取消成绩的运动员,其罪责之重大令人发指。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运动员从小就被迫卷进一个残酷的比赛体系中,在极小的可能下才能拿到奥运金牌,然而这百分之一的几率不知夺走了多少运动员的青春与幸福。
马龙在里约奥运会取得的大满贯以及其多到数不清的冠军头衔令人咋舌,他是当今世界乒坛无可争议的一哥。但是马龙的外号却叫“马前卒”,意思就是“前方的卒子”,马龙一直扮演一个助手的角色,他的搭档从王皓到张继科,他的冠军几乎都是搭档赢得单打冠军后自己获得的,自己几乎没以一哥的身份带领队伍取胜。而且龙队还存在决赛手软的问题,他与张继科的对决胜负比不占优势,所以叫马前卒。
张继科人送外号藏獒,指不畏任何强敌敢于一拼到底的精神,刘国梁曾经在解说中赞扬张继科称他是打不死的小强!张继科是当今的乒坛第二人,是史上最快的大满贯获得者,他的胜利是凭借自己一路拼杀打出来的,在巅峰的时候还接连战胜马龙、樊振东等大将,所以称他马龙也当不起。
樊振东外号叫小胖,刘国正曾经说过樊振东像极了年轻时候的马龙,樊振东曾经在2014年世界杯上夺得冠军,一举击败许昕、张继科等人。之后樊振东就以主力队员的身份参加团体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但是由于年纪小、大赛经验少,樊振东始终没有打出像张、马曾经那样的统治力。
林高远的外号是“高”!虽然他排名世界第四与张继科、马龙、樊振东处于同一级别。但是他始终是替补选手,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打恶仗。马龙、张继科在2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参加世界比赛,樊振东是在小胖时候就夺得世界杯冠军。反观林高远,参加比赛还是在21、22岁的时候,而且还是替补队员,他参加世界比赛的轮次基本就是第二轮之后,根本上不了第一场打硬仗!所以大家不认同林高远的能力,所以称他“高”!
刘丁硕外号叫“硕”,他曾经夺得世青赛团体、单打冠军,还以14胜1负的成绩夺得2016年直通选拔赛的前三名,这个成绩是超越了马龙的得分纪录。他在乒超联赛曾经有过一次一挑四,但是之后他就消失于大众的视线,而且成绩下降,所以大家喊他“硕”。
王楚钦被看做是国乒的天才少年,他曾经击败过张继科,与樊振东交手互有胜负。所以王楚钦被大家看做是樊振东的最强竞争对手,他还有个外号叫王炸,可见大家对王楚钦的期待程度!
于子洋外号子以,指的是一无所有,于子洋曾经夺得世青赛三冠王,但是他的成绩不进反退,而且性格上也有问题。他曾经因为在韩国公开赛上迟到,被张继科点名批评,导致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打过大赛。他的外号叫子以,指的是一无所有!
周启豪外号是“吃”!这个外号是他自己取的,因为他刚到二队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两个小目标:第一个是进入一队,第二个就是拿到一次队内选拔第二名!周启豪是一个心理素质相当强大的年轻人,他也做到了进入一队、拿到乒超最有价值球员,希望他在今后的比赛中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