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为什么用火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技术水平都是相对较低的,因此飞机上搭载的武器十分有限,普遍只有机枪和少量的机枪弹药以及手榴弹而已,因此战场上的空对地攻击手段仍然需要依靠地面部队来解决。而火箭炮作为刚起步的火炮新锐,射速、价格、威力都不错,因此成了首选。
奥地利就在1915年将火箭炮应用于战争中,其将150毫米火箭筒安装在履带拖拉机上,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履带式自行火炮,同时又将火箭筒安装在轮式汽车上,组成火箭炮车队。1918年,奥地利又装备了改进后的150毫米火箭炮系统,该系统由3到5门安装在载重卡车车厢上的火箭炮组成。每门炮包括3个6联装火箭发射管,可以齐射或依次发射,该火箭弹的最大射程11.4千米,采用点火后延发或碰击目标后发两种引信。当年4月该火箭炮首次在西线对协约国军队实施了攻击,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使得协约国部队一度出现了恐慌。
德国在实战中也发现火箭炮的威力远超自己的预料,于是加紧对火箭炮的研究,在1917年10月,首批200毫米口径的“奥根”式火箭炮装备了本土的炮兵部队,“奥根”式火箭炮采用2联装发射管,每5门为一发射单元,最大射程为6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