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球队老板靠什么挣钱?
CBA的俱乐部现在都是国企或者央企背景,投资建队都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比如首钢是因为北京国资委要求必须组建一支篮球队),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为了赚钱而去投资打篮球这种“赔本生意”。所以从经济上考虑,这些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在投入建队资金的时候还去考虑盈利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就与国家的体制相悖了。
当然,除了国有资本外,目前还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但跟CBA的企业一样,他们参与竞技体育的目的也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如浙江广博集团的浙江广厦男篮、上海汇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上海东方男篮……不过相比国企和央企来说,这部分企业的体量要小很多。 最后补充一点:虽然CBA大部分俱乐部的投资人是以企业身份参与竞标并最后成功获得联赛冠军,但从法律意义上说这些球员代表的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司,而是隶属于该省(区)体育局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即CBA联盟成员单位。因此当这些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时候,他们所代表的不是某个特定的利益,而是中国男子篮球的最高水平。
其实当你知道一个CBA球队大概的花费是多少,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根据2017年曾在网上流传的一份CBA俱乐部的薪金表,当时广东宏远以3300万人民币的总花费居全联盟第一。
该份薪金表显示,当时的CBA联盟里总花费达到2000万的球队有6支,分别是广东宏远、北京、辽宁、四川、山东和江苏肯帝亚,剩下的青岛等8支球队都不到2000万,最少的佛山当时甚至只有600多万。
这份薪金表虽然不能准确的代表一个CBA球队的总花费,但是基本还是可信的,2000万左右应该是目前CBA联赛中游水平的球队的基本花费(2017年是CBA开始实行工资帽的第二年,工资帽限额大约也是2000万)
根据国内媒体的披露,目前CBA联盟每年能够给每支球队的资金支持大约在850万左右,另外各支球队在运营过程中还有球票、广告等收入,这些加起来应该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如果把一支CBA球队的花费当作分母,那么给球队带来收入最大的项目分别是:CBA联盟的财政补贴、广告赞助、门票等经营性收入、差旅餐饮及安保费用的减免、当地政府的拨款以及当地政府对于夺冠的奖励,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可以给一支CBA球队带来收支上的平衡,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并不能给投资人带来回报。
而剩余的一些项目:盈方公司给每支球队的电视转播费(2014年的时候,CBA的电视转播费每年每队80万)、商业开发(比如球衣广告、主场冠名权、俱乐部的特许商品售卖、周边开发),以及最重要的年轻球员的培养、出售所带来的收入才是投资人可以赚钱的地方,这才是投资人投资一支CBA球队的意义,而上述前几项更多的应该是俱乐部的运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