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中国象棋?
我小时候在山西,见过一次当地棋手的盲棋表演(1984年)! 两个人对弈,面前摆着一盘棋,两人中间放着一个凳子,旁边有人倒茶水。
一开始,两个人都很正常地落子,但下不到几分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其中一人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好点子,眼睛突然发亮,然后大声喊道:“对了!就是这个!”一边说一边飞快地在阵型中移动棋子……这时对方也立即响应,兴奋地叫起来:“好棋!杀!”说着举着马踩对方的炮……接下来,这盘棋就在这样此起彼伏的惊叹赞叹声中进行了下去,直到终局。 我当时很吃惊,因为我知道很多所谓“神童”都有一些特殊能力,但是亲眼见到还是第一次;而且这盘棋最后到底谁胜谁负我也记不清了,总之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后来,我到了北京,参加了“五连冠”时代的中国象棋队,开始系统地学习象棋。 我先后跟随两位老师学习象棋,一位是山东曹大师(名字忘记了),另一位就是孙荣峰。
孙先生是一位天才的象棋手,20多岁的时候已经在军内棋坛很有名气了。他最擅长的是残局、快棋和盲棋。关于他的盲棋绝技,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和一个外宾对奕,居然只用眼角的余光!!!(真是神了!!!)
可惜后来文革期间,这些才华横溢的棋手们都遭到了迫害,被下放干校进行劳动改造,他们的许多精彩绝伦的表演都被禁锢住了。孙先生的盲棋绝技也就此中断。
改革开放后,这些曾被埋没的人才又重新得到了重视,他们中的不少人回到了象棋队,继续发扬着自己的特长。
记得孙老回到国家队不久,应观众要求,和当时的一位象棋冠军下了几盘盲棋。那几盘下得大刀阔斧,惊世骇俗,让在场的所有人叹服不已!
弈棋最初只有陆战,至唐代开始才有水战出现。唐代的水战仅是将船的形象刻在棋子底部作为标志,棋子本身还是在陆上走。北宋末年才出现了水上行棋的象棋,即水陆象棋。后来,水陆象棋逐渐被弃置不用,只有将帅、士、象以及炮还保留了下来。南宋时期,棋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兵种大减,棋子总数减少到三十二枚。同时,兵卒开始能过河了,而且过河以后威力骤增,可以向前、向左、向右各方移动。车也开始称“车”了,行动起来可以横冲直撞,范围遍及全盘。炮的原有攻击方式被改变,只有在隔子的情况下才能吃掉对方的子。马在“田”字的各个顶点间走,而不能像象棋中的马在“日”字的各个顶点间走。帅和士不能“出宫”。
中国象棋的棋盘不是正方形的。它的表面是一块平滑而光亮的漆板,中间有一个分隔两方的狭长区域,叫做“河界”。棋盘上又有九条平行的纵向线和十条平行的横向线相交,构成九行十列共九十个小方格。棋子就摆在这些小方格中移动。棋盘上中间的区域又称“军营”、“大本营”,每方各有五个小方格,用两条交叉的斜线表示。营区正中交叉点上摆主帅(将)的地方,叫做“九宫”,象征主帅居住和发号施令的宫阙。
在使用中国象棋时,每方各有十六枚棋子,分为红黑两种颜色。红棋子为帅、仕、相、车、马、炮、兵,黑棋子为将、士、象、车、马、炮、卒,均分摆置在自己一方的棋盘内。对弈时,红方先走,双方轮流行棋,直至将死对方为胜。
现代流行的象棋制于唐代,行于唐代末。到了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期,棋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象棋的棋着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中,研究象棋则必然要联系到五行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