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怎么进入中国的?
网球场最早出现在法国。1850年,法国巴黎的贵族们开始建起“ Lawn Tennis Court”(现在在巴黎市中心位置的Palais Royale公园内),并邀请当时贵族子弟来打网球。随后,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上流社会也竞相模仿,兴建网球场。 我国的第一张网球照片大概是上世纪初在上海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人高马大,身着西装革履,应该属于西方文化在中式的表达;而网球用品店、网球比赛等则出现在民国时期的上海。
1926年和1934年,上海先后成立两个业余网球协会。这时,参加网球锻炼和打球的人已经较多。1937年后,因战乱等原因,全国性的网球赛事无法进行,但上海等大城市仍有些业余球队活跃在此后的多年中。 新中国建立后,1972年中法举行正式外交接待活动,当时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许昕与法国羽毛球及网球协会会长普兰姆·德梅洛互换了礼物—皮筋弹性球拍和红双喜乒乓球。这一举动被理解为两国开展文化交流的象征。此后,乒乓球成为国球,广泛流行于大众之中。
至于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那时国外运动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往往是由外资企业开始的。1979年,天津第一家庭用品商店首次出售网球用品,这被视为这项运动的复兴开端。1980年,北京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网球俱乐部。此后,各地纷纷效仿,网球运动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1999年的十运会将网球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至此,这个源于法国、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休闲运动,终于实现了它在东方的“梦圆”。
1905年我国广东地区就有了打网球和“网球场”(实际上是用绳拉和木柱架的草地球场)。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工具落后,国内各地相互隔绝,网球运动仅在广东和上海等地流行。当时我国打网球的都是官僚、军阀、商人和欧洲侨民等有钱阶层。
1924年我国有了“中国上海网球队”(7人),并参加在日本神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广东和上海等地一些大专院校中,以体育锻炼和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网球运动。
1926年在南京有6片红土网球场。30年代在上海出现硬地网球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网球运动得到发展,并在一些省市和大专院校、机关团体中被列为体育课和经常开展的运动项目。从1956年起,网球被列为国内正式比赛项目,50年代我国曾派出国家队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无套拍网球”表演(当时规定只有苏联和东欧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派出代表团参加这项运动的正式比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网球活动陷于停顿。1976年后,网球运动才逐步在全国开展,不仅许多厂矿、机关团体建立网球场和活动场所,大专院校中也把网球列为体育课和经常开展的运动项目,在群众中的普及工作逐步开展。
1979年起,全国正式开展的网球比赛改为两年一次,并吸收香港选手参加。国内在1983年后分别在广州、上海和北京新建成有30多片网球场的大型网球馆,并在全国许多城市修建了不少网球场。
1982年加入国际网联,被批准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和其他重要比赛。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网球比赛中,我国派出3名男、女选手分别参加了男、女单打项目的比赛,标志着我国网球运动在普及与提高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