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没有天才?

应一熔应一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举一个我们学校的一个真事为例吧,这个天才算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了 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冷静和理智(当然现在也是)他当时就思考了“两弹元勋”钱家二代的贡献与贡献率 然后写了一篇作文,题目记不清了,大概内容是 “我的爷爷和中国的原子弹” 他的文笔很好,文章被刊登在学校文集中的“优秀作文”栏里 那时候我才上小学,看到文章后真的很震惊,一个十岁的孩子能想到这些。

上中学后,因为学校里有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所以他继续展现了其过人的天资,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各种竞赛信手拈来,几乎没受过挫折 高考后他去了一所名校学工科,因为他觉得学计算机可以改变世界(是的他小时候就想改开,想加入WTO ) 但是上了大学他发现虽然自己成绩一直第一但是周围同学很多都比自己聪明能干 从那以后他开始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走神 我见过他最疯狂的时候就是他在打乒乓球的时候 他几乎是无敌的,发球直下,几乎没有人接得住他的球,每次打了球他都喜笑颜开的 但他后来得了抑郁症,大学也没读完就休学了 后来再见到他是五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他刚从监狱里放出来 (他高中的时候偷了一辆车的底盘,卖了20多万,买了两个包,被警察逮捕) 他已经结婚生子,在南方一个小镇上开了一个小超市,天天在超市里嗑瓜子,看武侠小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古龙的小说)

慎重子慎重子优质答主

美国是一个天才扎堆的国家,人才辈出,而中国人在出国以后也往往有惊人的表现,但在中国国内,就很少出现一些真正具有原创能力和开拓世界最前沿阵地的大师涌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教育体制的选拔培养目标和方式都不利于天才的培养和选拔。

天才一般有三个基本特征:好奇,不按常理出牌,自信。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到最后研究生毕业,大约有15-20年的时间。在如此紧张的求学时间里,学生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自信?又如何敢于去不按常理出牌呢?

况且在中国,一个学生要想上大学,就必须要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考取好成绩,这种应试体制和训练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学生都首先得学会按照常理出牌,在学校里学会的是如何拿高分,而在拿到高分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培养起自己广泛的好奇心和自信?如果高考的录取方式能够改为申请制,那么就大大有利于有天才潜质的学生在大学以前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出他们的好奇心、自信、不按常理出牌的优秀品质。

其次,中国大学里面的教学和科研还不能够分清楚主次和侧重点,而美国大学里面的老师都是既教书又搞科研,教学在科研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又是教学的继续。大学培养的既懂科研又会教学的人最终会成为人才,而人才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培养出天才。天才又推动科研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水平,三者形成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

中国的大学里面的老师是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自然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搞科研,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天才。中国的大学老师的收入很低,许多理工科教授月收入才两三千元,搞科研的经费有限,实验硬件软件条件不好,自然影响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考,也很难有动力去在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出天才。

第三,中国目前的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定的导向也使得大家很难去选择能够培养和造就天才的前沿问题和原创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在这方面研究和投入的产出效应太低,周期太长,而且风险也很高,这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所的以论文和出成果等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格格不入,与职称评定的要求矛盾百出,这种状况会极大地抑制大家从事世界最前沿科学研究的激情和勇气,也很难有合适的土壤和环境来培养和发展天才。

在美国,大家都非常愿意和有能力去从事世界最前沿的原创研究,因为这能够吸引到最多来自政府和产业界的资源,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学生,在这种具有战略性和开拓性的项目里工作能够获得社会和同行的更多尊重。而且美国的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能够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的人员形成非常好的转化和转移的生态环境,能够使得他们在做世界最前沿研究的时候也能够获取一流的收入和薪酬。

第四,中国大学和研究所的人事制度也不能使得大家找到称心如意的伙伴展开紧密而稳定的合作,而在美国,大家能够比较容易找到非常具有互补性的伙伴,形成精诚团结,紧密协作,长期稳定的团队。

第五,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一般都按照行政化的等级制度运行,学术文化不浓厚,学术活动太少,学术的自由和民主风气不够,这也都会影响天才的成长、成熟和成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