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削球好看吗?
我觉得打乒乓球,不管是横板还是直板,都应该重视发球,一个巧妙的发球可以让你占据先机…… 然后就是基本功了,基本的步法、基本的手腕发力,这些是必须掌握的…… 最后是技术动作,这个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喜欢进攻的可以练快攻,喜欢防守的练弧圈,喜欢控制比赛的练削球(注意,并不是所有削球手都是防守型的) 总之不管学什么技术都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最好有个人专门负责给你做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
至于你说的好看和实用,在我看来,好看的乒乓球比赛应该是双方实力相当,在场上你争我抢的,时不时来个回头击球或者追身球,让观球者直呼过瘾。这样的比赛肯定是互相都很重视,那必然是因为对手有自己的长处,而自己又不得不正视的地方,所以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先把自己的短板补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赢得比赛。这样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而所谓的实用嘛……呵呵,要真这么实用的话,乒乓球可能早就失传了。因为人人都会打乒乓球,那还要教练干嘛(笑)
最后说一下个人对各种打法的感觉吧,可能不太客观: 弧圈球,我觉得这是最难掌握的,不是技术难度高,而是对脚法和心理素质要求太高,初学者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快攻,适合爆发力好的,步伐灵活而且敢打的,这种打法容易打出激情来,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削球,这应该算是最难打的,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加上足够的耐心,不过若能掌握得宜,也是变幻无穷的,最考验技术功底;
其他,像落点,配合等等,就看个人爱好了,只要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学多少都可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好球友( •̥́ ˍ •̀ू )
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说的削球可不包括刘国梁、王涛(尤其是刘国梁)那种兼具进攻与防守一体的“特殊打法”,而是指的王皓的直横两面削以及老一辈的名将金泽哲(现日本国家队主教练)所擅长的传统削球打法,这类打法只攻一板,其余时间全力防守,其球风的生硬、生疏,相信大多数中国球迷深有体会,自然也就不会喜欢,而这类打法能在乒坛立足,靠的就是超强的防守能力以及对手对其球路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当然,随着进攻型选手力量、速度、质量的提升,削球这种打法逐渐沦为偏门。然而,在乒乓球“发源地”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削球打法还非常常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选手并不追求直奔冠军,而是享受打球的过程,那么,具备观赏性就成为选择打法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削球打法是否具备观赏性。
第一,削球打法出其不意、变化繁多
由于削球打法在比赛中的主要任务是防守,为减少无谓失误(当然,即便这样也不能确保不失误,否则也不至于叫失误了),球在触拍以后的旋转、落点都比较固定,对手一旦摸清楚了就容易上手得分和连续进攻,因此,为了生存,削球打法在基本功非常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变化,如中国女队的削球手范瑛的左推右攻,日本削球手平野早矢香的侧身砍,韩莹的进攻(这三位女子运动员在当今乒坛都是削球手里的佼佼者)。在这些削球手的手中,球拍是变化的魔术棒,变化层出不穷,落点刁钻,出其不意,令人防不胜防,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这从众多的削攻大战中就能看出,如韩莹与朱雨玲的亚运会女单四分之一决赛,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王皓屡屡在国际比赛中涉险过关的场景。
第二,球速慢、弧线高,看得更全面
与进攻型选手对攻时,由于双方的回球速度快、力量大、落点刁钻,常常使场外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看起,更甭提欣赏其中的美妙细节了,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经过一两板就结束一分,没有欣赏的连续性,而削球手的落点控制能力普遍较强,很多球的回球都是弧线高、球速慢,对手稍一急躁就容易将球打高,此时削球手便从单纯的被动转入主动,在连续削出高球后迫使对手不得不拉下旋球,这种球由于质量不高,回球质量一般也不是很高,这就给场外的观众足够的时间充分欣赏削球手在削球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美手臂摆动线条以及击球后的弧线、旋转和落点。
第三,攻削大战往往非常刺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
进攻型选手对攻时,大多是一方占据压倒性优势,而攻削大战双方互有得分,经常将比分僵持到最后时刻,比赛更为激烈,观赏性更强,这从国际乒联2012年所发的最佳攻削对战视频可见一斑。
总之,乒乓球削球打得十分好看,只是在我们的固有思想中先入为主地认为这种打法没有进攻、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