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触球点应在哪?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思,可能很多业余球友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疑惑和困惑,毕竟对于这项国人引以为豪的运动项目来说,能像羽毛球一样普及到大众并且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乒乓球被称为“国球”?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们乒乓球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成就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让一个体育项目在本土上得到巨大的传播和普及。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项目就可以人人会打、人人能打….. 作为一个技巧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又受到场地,人力,财力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真正普及并让所有人参与其中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努力的(当然,我也很期待乒乓球在某一天可以像篮球、足球那样走进校园,只是目前看来这个愿望大概是很遥远……)
回到正题,说起“国球”不得不提到我们“国手”们的精湛技艺,纵观世界乒坛的历史上,中国乒乓球曾经出现过多少“神话”般的奇迹和传奇人物! 从容不迫的“大魔王”张怡宁,桀骜不驯的“乒乓球王子”“大满贯”张继科,聪明伶俐的“天才少女”王曼昱,还有曾经的“国乒一哥”马琳..... 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也许你会想到他们在赛场中意气风发的样子,然而,这些伟大的运动员们除了技术过硬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用脑打球而不是单纯用蛮力,他们懂得控制球,善于变化,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技战术素养之上。
所以问题又来了,什么是优秀的技战术素养呢? 首先要有合理的打法,这一点无论对于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再好的技术和体能都是空谈;其次要具有正确的比赛意识和心理素质,能够从容地面对突发状况并迅速调整;最后才是具体的技战术,包括发接发、正反手技术、落点、旋转等等。
对于业余球友而言,也许最难的不是掌握复杂的技战术而是没有持续练习的兴趣和坚持下来。 我见过不少学习乒乓球的孩子们,刚开始热热闹闹的一群人,渐渐地就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坚持下来,这种“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其实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都一样存在,例如跆拳道,羽毛球等等,而那些最终留存下来的学生往往都能够坚持下来并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