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为什么不流行小球?
CBA的小球是伪命题,原因是CBA球队不像NBA那么多,导致球队之间差距很大(尤其是常规赛和联赛初期),球员的轮换时间和强度没有那么大,再加上外援实力的提升(本赛季CBA的外援综合实力绝对是历史最高的,甚至高于NBA的水平),内线杀伤力的增强(CBA的外援大部分是以冲击力强著称的,而不是像以前那种外线投手),使得CBA的比赛节奏非常快,快攻次数也很多,根本不给你防守转守的时候追分的机会;
而且很多CBA的外援是非常出色的攻防一体的球员(如马布里、哈达迪、亚当斯等),这种球员在小球体系中非常吃香,因为需要很强的进攻和组织串联能力,而像辽宁本钢队的艾伦、贺天举等人就是因为防守能力强但进攻端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球打法……最后结论就是CBA不适合打小球。 那为什么勇士队这么一支以外线为主,拥有库里这个联盟最准的外线和一群能突善扣的角色球员的球队打得那么吃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篮球理念的问题了——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需要每个球员都能为团队贡献力量,而不仅仅是某个或某几个得分手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人人都能得分,人人都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某几个人大包大揽,其他球员只能看饮水机或者是背锅。
现在CBA的球队在组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不会出现5个后卫或者全是内线的畸形阵容,但是NBA的很多球队为了迎合小球打法是可以做这样的调整的,所以他们的轮转时间间隔很小,出现短时间多人没防守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小球打法需要付出的代价),加上NBA很多球员都是运球过人高手,你很难限制他们的突破。如果以后篮协允许CBA球队这样打造的话(至少现在的格局是不会出现的),或许可以像NBA一样追求快节奏和高得分。
这个可以从CBA和NBA的规则说起,CBA进攻时间24秒,NBA也是24秒,但CBA是14英尺罚篮线,NBA是15英尺罚篮线,这意味着在罚球线附近的出手投篮CBA距离篮筐更近,也就意味着命中率更高,同样的高炮台小个阵容,在CBA会有比在NBA更高的上限,理论上讲,CBA更应该流行小球战术。但这两种运动的核心是竞技,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选择球员时会有更强的针对性。所以这就要从两个联盟的选人说起。
说CBA,CBA的选秀可以参选的大学生球员的年龄范围就决定了,这帮人不可能以小球为中心来培养(目前CBA选秀没有被选上的大学生也没几个打业余联赛,全去教高中生了)。CBA的外援制度和工资帽制度决定了,本土球员中,内线和后卫更容易拿到更高的顶薪,而锋线球员的培养价值较低,锋线球员很难拿到顶薪。也就是说,一个球员发展过程中,只有打内线和打后卫才容易拿到更高的收入。而锋线球员在目前的CBA中战术地位也很尴尬,攻防两端都缺少核心地位,且CBA球队大多有亚洲外援政策,所以CBA很难打造出优质的3D球员。也很难发展出优质的锋线攻击点。自然在CBA中,小球战术没有打出太强的战斗力,也很难打出太强的战斗力。
说NBA,NBA球员来源主要D1联盟、海外联赛(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展联盟、NBA直接签约,NBA无任何工资帽限制,且工资帽与选秀权是球馆上座率、球队所在地区经济、电视转播、媒体曝光等多种因素相关的。NBA在培养锋线上的资金投入远高于CBA。NBA的选人制度也鼓励球队用高顺位选择锋线球员,并且NBA对于锋线的要求是多维度的,既要求能够对抗内线,又要求有良好的外线投射和运球推进能力,因此我们看到的NBA锋线球员的硬实力是远强于CBA球员的,他们能打小球的核心在于自身有足够硬的实力可以对抗对方比自己高10公分左右的大个子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