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ba球员那么穷?
诸一最佳答案
CBA的球员并不穷,只是相对NBA球员而言工资水平确实很低而已。 CBA的普通球员(非顶薪球员)年薪一般在20-30万之间,主力球员(八、九名的球员)年薪在40万左右,而顶尖球员(前四的球员)则能达到60万甚至更高。 而且这些球员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拿到各种奖励和补贴,比如赢球奖、全明星奖金等。
当然,这些普通球员的工资与NAB顶级球员的薪酬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如姚明的税后薪水为350万美元,比CBA所有球员的年薪总和还要多。 但请注意,这些CBA球员的工资可都是税前收入! 在美国篮球运动员纳税非常高,超过90%以上的球员都选择了交满社保和医保,而在CBA联赛的绝大部分球员还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水平。
所以如果算上不交个税这一部分的话,CBA球队的普通球员其实已经接近或达到了NAB联赛替补球员的收入了。 而那些顶尖球员的收入甚至是NBA替补球员的二到三倍不等。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CBA球员并不是“穷”,只能说相对于NBA联赛的球员们,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低而已。 当然,由于我国篮球运动员整体上水平还不算太高,能够留在CBA联赛中的球员大多都具有非常好的职业素养,所以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会觉得CBA球员比较“寒酸”——毕竟普通人很难花高价去看一场篮球比赛的。
在中国,体制内的运动项目收入普遍很低。因为要保证业余人士也有晋升空间,总参赛人数就得保持在比较大的水准上(比如32支中超球队),但同时又得保证联赛的商业价值(比如五万人球场),两者是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严格控制每个俱乐部的薪资总额,把电视转播等收益尽量留在俱乐部,压榨运动员,让体制内项目的收入普遍低于同级别的非体制内项目。比如田径,体制内短跑当打明星的收入可能也就百万左右,而跳远女选手的收入可能也就十万左右(因为能吸引的公众关注更少),但撑杆跳运动员苏炳添在2022年还是被曝出了年收入高达1.5亿元的天价签约费。再比如篮球,体制内顶级明星的收入也就500万左右,而CBA本土球员平均收入只有120万元左右,大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平均值,只有顶级球星才能拿到300万左右的高薪。但体制外的篮球明星的收入就远超体制内,周琦在澳大利亚联赛的收入是CBA冠军球队核心的两倍以上;张镇麟和郭艾伦的留洋薪水也是CBA顶级明星的两倍至五倍。
如果体制内项目的薪资大涨,那么就没人会去操心什么马拉松、跳远、篮球等普通业余爱好者运动了。
另外,像姚明这种体制内顶级巨星,退役后在商业价值方面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在中国,体制内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都不可能比同期体制外项目的明星更赚钱。姚明在NBA的巅峰时期年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退役后虽然依旧能保持每年几百万美元的收入,但这是在海外实现的。回到国内,姚明的年收入也就1000万左右,比很多娱乐明星甚至网红都低得多。姚明是中国体育项目的标志性人物,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